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化石獵人與35億年的演化奇蹟
NT$460
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化石獵人與35億年的演化奇蹟
The Story of Life in 25 Fossils: Tales of Intrepid Fossil Hunters And the Wonders of Evolution
作者: 唐納‧波瑟羅
原文作者: Donald R. Prothero
譯者: 鍾沛君
出版社:臉譜
出版日期:2016/11/12
語言:繁體中文
已售完
描述
內容簡介
透過化石,看盡地球生命演化重要里程碑
與遠古巨獸驚心動魄地相遇,和化石獵人深刻洞察地交心
★美國亞馬遜五顆星強力推薦,古生物學類No. 1、恐龍類No. 2、化石類No. 3
★全美國最會講故事的知名古生物學家、科普作家──唐納‧波瑟羅最新力作
★自然科學博物館古生物學資深研究員 程延年博士 專業審訂
李文雄 中央研究院院士
李家維 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科學人》總編輯
林日白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副教授
孫維新 自然科學博物館館長、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及天文物理研究所教授
高文媛 臺灣大學生態學與演化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陶錫珍 臺灣大學生命科學系兼任副教授
鄭國威 《PanSci泛科學》總編輯
蕭語富 石尚企業執行長
顏聖紘 中山大學生物科學系副教授
魏國彥 臺灣大學地質科學系教授、行政院環保署前署長
熱情推薦!
針對已滅絕的關鍵古生物,從樣貌、年代、地理位置、演化歷程,到化石在世界各地的珍藏處,有系統地進行全面、深入而完整的介紹!
在三十五億年的漫長時空裡,
地球上的生命家譜樹由最初始的藍綠菌,
一路開枝散葉,蔓衍出三葉蟲、頂囊蕨、阿根廷龍、始祖鳥、阿法南猿……
令人不可思議的演化過程裡,曾經存在過的物種多如繁星,
然而,其中超過百分之九十九的生物都已滅絕了!
在這麼多古生物之中,曾有許多最強壯、最巨大、最凶猛的遠古巨獸……
為什麼牠們消失了?為什麼我們留了下來?
生命的舞臺上曾掀起怎樣波瀾壯闊又絢爛至極的演化史詩大戲?
透過演化史上最關鍵的二十五種化石,
本書將帶你一探演化奇蹟與生命永恆的記憶……
◎鬥勇又鬥智,代代傳承、置死地而後生的化石獵人傳奇冒險
為了找尋埋藏在岩層中的化石,他們水裡來、火裡去,不時得掄起來福槍或獵刀,在冰天雪地裡和熊搏鬥,或在酷熱的沙漠中小心翼翼地避開奪人性命的沙塵暴,只為了追尋心中確信存在的「失落的環節」……
◎科學家們兩百年來的腦力競逐,由當代古生物學家、科普寫作巨擘娓娓道來
每一次演化研究上的躍進,都是智力與證據角力的結果,那是世界上最聰明的一群科學家,既競爭又合作地嘗試破解生命的奧祕。演化論與智慧設計論的論辯過程中,煙霧彈、假消息層出不窮,究竟誰的推理才最接近真相?
◎精挑細選25種關鍵化石,架構出35億年的恢弘地球生命演化史
我從何處來,我往何處去?從最簡單的藍綠菌到最複雜的人類大腦,科學的必然邏輯與無法預料的隨機事件,篩出一群又一群封印在化石裡的生命密語。本書將藉著25種化石,陪伴讀者一同走過億萬年的生命軌跡!
「每次你重播生命歷史的影片,結局都會不一樣……現在的世界是一個非必然、幸運的意外,在生命發展的數百萬種可能性當中的其中一個情境。所有活著的生物都不是長期演化之下必然的結果,而是在許多大滅絕與其他隨機事件中,恰好存活下來的祖先的後代。」──唐納‧波瑟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唐納‧波瑟羅Donald R. Prothero
唐納‧波瑟羅有將近四十年的大學古生物學與地質學教學經驗,曾任教於加州理工學院、哥倫比亞大學、西方學院、瓦薩學院,以及諾克斯學院。目前在波摩納的加州理工州立大學地質科學系擔任兼任教授,也是聖安東尼山學院天文學暨地球科學系兼任教授,以及洛杉磯郡立自然史博物館脊椎動物古生物學的研究員。擁有超過三十五本著作,包括《賦予化石生命:古生物學入門》(Bringing Fossils to Life: An Introduction to Paleontology)以及暢銷書《演化︰化石怎麼說?為什麼有所謂!》(Evolution: What the Fossils Say and Why It Matters)。他也發表了超過三百篇科學論文,並在二○一三年榮獲國家地質科學教師協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Geosciences Teachers)頒發詹姆士‧西亞獎(James Shea Award)的傑出古生物學家獎,肯定他在地質科學書籍撰寫與編輯方面的卓越貢獻。
譯者簡介
鍾沛君
臺灣大學外文系、輔仁大學翻譯研究所口筆譯組畢業。喜歡口譯的多樣性與筆譯的穩定性。書籍譯作包括《切開左右腦:葛詹尼加的腦科學人生》、《廚神的盛宴》、《為什麼人類比老鼠長壽,卻比弓頭鯨短命?──解開壽命與老化之謎》、《仰望夜空》、《打包去火星》、《魚翅與花椒》、《我們真的有自由意志嗎?》、《大腦、演化、人》等書。
目錄
第一章:浮渣的星球
最早的化石:隱藻
第二章:埃迪卡拉花園
最早的多細胞生命:查尼亞蟲
第三章:小殼化石群
最早的有殼生物:克勞德管蟲
第四章:噢,給我一個家,當三葉蟲遍存
最早的大型有殼動物:小油櫛蟲
第五章:這是蠕蟲還是節肢動物?
節肢動物的起源:怪誕蟲
第六章:這是蠕蟲還是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的起源:古笠螺
第七章:自海中成長
陸生植物的起源:頂囊蕨
第八章:魚的故事
脊椎動物的起源:海口魚
第九章:超級大嘴
最大的魚:巨牙鯊
第十章:脫離水域的魚
兩棲動物的起源:提塔利克魚
第十一章:「蛙螈」
青蛙的起源:老青蛙
第十二章:只有腹甲的烏龜
烏龜的起源:半甲齒龜
第十三章:行走的蛇
蛇的起源:哈氏蛇
第十四章:魚龍之王
最大的海棲爬行動物:休尼魚龍
第十五章:海中的恐怖巨怪
巨大的海棲怪物:克羅諾斯龍
第十六章:肉食巨怪
最大的掠食者:南方巨獸龍
第十七章:陸棲巨無霸
最大的陸棲動物:阿根廷龍
第十八章:石中羽毛
最早的鳥類:始祖鳥
第十九章:還算不上真正哺乳動物
哺乳動物的起源:三尖叉齒獸
第二十章:走入水中
鯨豚類的起源:步鯨
第二十一章:行走的海牛
海牛的起源:步海牛
第二十二章:曙馬
馬的起源:始祖馬
第二十三章:巨型犀
最大的陸棲哺乳動物:副巨犀
第二十四章:猿的倒影?
最古老的人類化石:沙赫猿人
第二十五章:露西在綴滿鑽石的天空
最古老人類的骨骸:阿法南猿
附錄 全球自然史博物館推薦名單
序
化石不語-―生命永恆的記憶
化石,是「遠古」生命的遺體、遺痕或遺跡。遠古,是指以「百萬年」為單位,所量度的幽冥年代 (Deep Time)。這裡,我們將面對兩種截然不同的時間尺度︰一,是人類生命的經驗所認知的,我們較為熟悉的「生態時間」–以「年」為單位,世代承傳、王朝遞變,五百年始有王者興。二,是我們較難捕捉、拿捏的「地質時間」–以「百萬年」(Ma)為單位,那是量度我們棲居的這顆藍色星球,和依附其間的芸芸眾生。生命啟始、萌芽於大約三千四百六十五「百萬年」前(也就是,近三十五億年前),註記在澳洲西部,所稱「頂角燧石」(Apex Chert)中的一群氰細菌化石群 (cyanobacteria)。化石,正是隱身在岩石膠囊裡的遠古生命;是生命演化劇碼的影像定格。化石不語,牠們是生命永恆的記憶!
化石―演化―博物館,是三位一體的鼎足三立。一座精緻、典範的自然史博物館,以擁有傲人的化石典藏,以遂行研究、展示與教育的三大功能。而「化石研究」的學科,是一門古老的行業,稱為「古生物學」(Paleontology)–溯源自哲人亞里斯多德的年代,他深信「所有生命可能瞬間、同時自岩石、泥土,或者『生命種子』中迸發出現;而化石呢,卻是這種作用、歷程中不完美、失敗的案例……。」多麼有趣的概念!它與時推演,歷經十六世紀的達文西、十七世紀的啟蒙年代;十九世紀達爾文「演化理論」的挑戰。而今「古生物學」天蠶三變,與地質學、現生生物學結合,成為嶄新的「化石生物學」(Paleobiology),為「演化」的核心/終極概念而服務。書案上,三本精裝的原文書,貼切地詮釋這個聯結。
第一本大書,是我多年前為研究所學子們講述「化石與演化」這門課的重要教材–《演化︰化石怎麼說?為什麼有所謂!》(Evolution : What Fossils Say and Why it Matters)。作者正是本書的同一人,唐納‧波瑟羅。精裝本封面,引用了化石記錄中的「蒙娜麗莎」–典藏於德國柏林,漢堡博物館(Humboldt Museum)的始祖鳥經典化石,令人驚艷!純然引用化石紀錄,詮釋生命演化的關鍵事件,波瑟羅教授並非首開先河,卻是其中佼佼者。全書分為兩部分︰一是「演化與化石紀錄」篇。抽絲剝繭的五章節,依序講述–科學的本質、科學創生論、化石記錄、演化論之演化,與分類系統學與演化論。這就為後續篇章布妥了舞臺,拉開了序幕!第二篇「演化?化石說是的!」像是專業學術的宣教士,作者循循善誘,在接續的十章節中,依序生命演化的關鍵事件,提呈了近一個世紀以來,古生物學者如何揭密、如何打開探不可測的視窗–生命之起源;寒武紀「大爆發」;演化之無脊椎的驚異;魚的故事;登陸記實;登陸又復下海;羊膜動物群;恐龍的演化與飛翔;哺乳動物群的爆發;專橫霸道與噴水孔;與最後一章猿之回響。每一章節,都引述了最新研究的重要成果,溯源於那一群斷簡殘片的關鍵化石所揭露的蛛絲馬跡。波瑟羅教授作為左手寫論文、右手寫科普的高手,在學術生涯中,除了超過二百五十篇科學論文,三十本以上科普專著的大咖,他更專注於北美洲偽科學/創生論的議題,不遺餘力地護衛著演化論的大旗,鼓吹關注全球暖化/熱化的氣候議題,無異中古世紀的宣教士、苦行僧。因而,在本書最後一章節,他撰寫了「為什麼它有所謂?」嚴厲批評「以上帝之名的欺詐,警告最新結合科技所謂『智能設計運動』」,那正是反科學的最新變身!
第二本大書,是我二○一四年走訪美東史密森自然史博物館帶回來的《一百件化石譜寫生命歷史的故事》(A History of Life in 100 fossils)。兩位古生物學家,來自倫敦大英博物館群中的「自然史博物館」的保羅‧泰勒(Paul D. Taylor)博士,與駐守巴拿馬的「史密森熱帶研究所」的亞倫‧奧戴(Aaron O’dea)博士攜手合作,引用全球兩間博物館引領群倫的傲人收藏資源,揀選了百件化石–既非最美艷、亦非保存最完整;既非最碩大震撼,亦非最精緻吸睛。再次,它們是為「演化」作見證。依照地質時間的序列–前寒武時期、古生代、中生代與新生代。書中明確提出︰生命歷史,是註記在岩石中,更嚴謹地說,註記在保存有化石的沉積岩石中。而化石,就是過往幽冥時光的見證!這也正是在過去二個世紀,科學家們苦心探索,認知到的–形塑生命演化故事的自然篇章。
第三本大書,就是這本哥倫比亞大學出版社,在二○一五年推出的《25種關鍵化石看生命的故事:化石獵人與35億年的演化奇蹟》。前有「史密森叢書」的一百件精選化石嶄露頭角,讀者們記憶猶新、津津樂道之餘,波瑟羅如何布局?為什麼是二十五件(組)化石?就讓人格外好奇。本書編寫成二十五章,一物一章節,亦是以傳統地質時間序列排比︰從前寒武時期到全新世的人類曙光(露西,阿法南方古猿)。波瑟羅明言,在化石的茫茫大海中,揀二十五件的選擇因子是︰(1)代表演化中重要的里程碑。「演化」,再度成為眾家關注的關鍵詞;(2)生命可達到的極至–最大、最重、最長……。碩大,即是美的召喚與驚艷;(3)相對完整的保存與歷經詳細研究的化石(組)–確保引申的演化推論是可信賴的;以及(4)最終,傾向作者個人偏好與著迷的恐龍與脊椎動物化石群。有趣的是,在二十五件/組的精選中,其中十五件與「史密森叢書」的百件化石相同(占了百分之六十的相似性!)。
前陣子,為隱身基隆港邊的「達爾文博物館」精彩的館藏造像,打算撰寫一本化石圖錄專書。臺灣,不似歐美、亦不及亞洲的中國大陸或者日本,缺失驚艷化石的土壤滋養。那是源於臺灣為最新造山運動隆升的島嶼,位於「西太平洋火環」的火山帶、地震帶上,所有近四千萬年之前的岩層,都飽受到溫度、壓力的蹂躪而變形並且變質。西方孩子們一講到化石–三葉蟲、菊石、恐龍與猛獁象、劍齒虎,耳熟能詳,朗朗上口。我為達爾文博物館的專書,擬定了書名《化石之美》。化石之美,美在︰造型之美,亙古之美,與演化之美。這正是我擬訂撰寫的三個篇章。引用直觀的、造型之驚艷作為誘餌;引入億萬年亙古幽冥的未知世界,史前生命如是讓人驚異;進而牽成讀者們「渡橋」–從「看熱鬧」橋那邊,進入到「觀門道」橋這邊的生命演化世界。根據國際古生物協會(一九九五年再版)的《化石生物學︰整合全域觀》大書,羅列了生命演化的十二大關鍵事件︰生命的起源;前寒武時期的原核生物(細菌等);前寒武時期的後生動物群(伊迪卡拉花園);硬殼的起源;寒武紀大爆發事件;持續演化的動物群;海相環境的多樣性;登陸;上天/飛翔;開花–被子植物;草原的發育與食草動物群;與人總科–我們的搖籃。波瑟羅精挑細選的二十五件(組)化石,闡述生命演化的故事,涵蓋了上述「十二大」之中的九個關鍵事件。
作為化石的門外漢,又是演化論的茫然者,一般讀者們如何去捧讀這本有趣的書呢?試著從恐龍家族開始吧(第十六至十八章)。恐龍(包括鳥類群),永遠是人們的恩寵與最愛!阿根廷、北非,與戈壁是狩獵恐龍的最後幾塊處女地。這本書,未能觸及中國近三十年來「帶羽毛」恐龍群,與最初始鳥類起源的世紀大發掘與重大發現,是非常可惜的疏漏!再接著,讀者或許可以去追尋人類(我們!)的遠古足跡吧(最後二章)。非洲是人類起源的搖籃。出走非洲,「智人」驚人地遍布全球的每一處棲境,是近四百萬至五百萬年最迷人的劇碼(你如果有幸讀過美國自然史博物館人類學部門研究員伊恩‧塔特索爾[Ian Tattersall]的專著,《人類的流離漂泊之旅–四百萬年的人類演化歷程》,或許就能感受到我們遠祖的長途跋涉,何其不易!)。我這裡似乎暗示了,這本書二十五個化石,二十五個章節,是各自獨立的樂章,以時間軸依序排比、串聯,或許構成了美妙的交響樂、舞臺劇。在更為迷人、壯闊的演化劇碼隱然若現,編織、譜寫三十八億年生命演化的歷程,化石–這些過往生命的遺體、遺痕與遺跡,充其量就是那場大戲的目擊者、見證人了!為了豐富我們生命的內涵與品味,我樂於推薦這本有趣的化石與演化大書。
延年於冥古書齋 中元時節
詳細資料
ISBN:9789862355442
叢書系列:科普漫遊
規格:平裝 / 464頁 / 21 x 14.8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出版地:台灣
內容連載
肉食巨怪 最大的掠食者 南方巨獸龍
我提出這種動物應列於一種新的屬,叫做暴龍(Tyrannosaurus),藉此描述牠的體型遠超過迄今記載中所有肉食陸棲動物……這種動物事實上是大型肉食性恐龍演化的極致了:簡而言之,我所提出的這個高貴、響亮的群體名稱,牠當之無愧。
亨利.菲福爾得.奧斯(Henry Fairfield Osborn),
《暴龍與其他白堊紀肉食性恐龍群》
(Tyrannosaurus and Other Cretaceous Carnivorous Dinosaurs )
暴君蜥蜴之王
多虧了一個世紀的宣傳,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可能是最出名,也最受歡迎的一種恐龍。一九○○年,傳奇化石收藏家巴納姆.布朗(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地獄溪(Hell Creek)這個惡地發現了霸王龍化石,並且在一九○五年,由著名的古生物學家亨利.菲福爾得.奧斯本加以描述發表。奧斯本幫牠取了一個好記的名字,意思是「暴君蜥蜴之王」,同樣為人所知的還有這個學名的簡稱:君王.暴龍(T. rex)。事實上,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少數眾人皆知的學名(知道霸王龍的人,甚至比知道我們自己的學名──人屬智人種[Homo sapiens]──的人還多)。布朗一共發現五具骨骼,等到這種恐龍被命名並發表論文時,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已經裝架好布朗發現的五件中的第四件,並展出這件壯觀的標本。奧斯本在論文中描述最早發現的這些霸王龍標本是「大型肉食恐龍演化的極致:簡而言之,我所提出的這個高貴、響亮的群體名稱,牠當之無愧。」
奧斯本很快就獲得他想要的名氣。一九○六年十二月三日,《紐約時報》報導他最新宣布的標本,描述這種動物是「過去從未有任何紀錄的駭人猛獸」、「動物界王者中的王者」、「地球上獨一無二的強者」,以及「叢林中高貴的吃人動物」。另外一篇《紐約時報》的文章則將霸王龍稱為「古代的拳擊手」,「最後的巨大爬行動物,主宰牠們的國王」。
古生物藝術創作先驅查爾斯.奈特(Charles R. Knight)繪製的復原作品,很快使得霸王龍成為恐龍明星,從此以後成為一種文化指標,可見於所有媒體。以霸王龍為主角的電影不勝枚舉,從默片《眠山魅影》(Ghost of Slumber Mountain,1918)到根據一九一二年,福爾摩斯系列作者亞瑟.柯南.道爾爵士(Sir 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說所改編的《失落的世界》(The Lost World,1925),到《大金剛》(King Kong,1933),到《侏羅紀公園》(Jurassic Park)三部曲都是例子。在電視上,霸王龍也是兒童節目《小博士邦尼》(Barney and Friends)的主角,曾經擔任氣球遊行的主題,也化身為成千上萬不同的商品。英國甚至有一個搖滾樂團就叫做「T. rex」。這個能睥睨所有恐龍(當然也勝過博物館內所有人類)的巨大掠食者,擁有的形象非常強大。已故的古生物學家古爾德(Stephen Jay Gould)曾說,美國自然史博物館展出的裝架後霸王龍骨骼,讓當時才五歲的他嚇壞了,但也啟發了他要成為古生物學家的志向。
當然,從一百一十年前發現並正式命名霸王龍至今,人類對牠已經有很多的了解。關於我們對牠的認知,改變最大的是牠的姿勢。奧斯本先前指導原始化石的裝架時,是把霸王龍當成大型的雙足式行走的蜥蜴來拼湊,認為牠的尾巴是在地上拖行。大部分的玩具、書籍以及舊的商品都還是反映了這項認知。但是古生物學家在一九七○和八○年代發現,大型掠食恐龍的爪痕遺跡裡,沒有拖行尾巴的證據,顯示霸王龍(和幾乎所有恐龍相同)的尾巴是懸空的,會和髖部及後腿保持平衡。很多生物力學研究也顯示這是一種穩定的姿勢。多虧了這項研究(作家與編劇麥可.克萊頓[Michael Crichton] 對此也十分關注),《侏羅紀公園》系列電影有助於霸王龍的這個形象深植人心──動作迅速、高智力的掠食者,利用髖部讓尾巴像是水平橫樑般保持平衡,向外延伸──已經成為文化的一部份,並據此誕生許多恐龍商品。
我們對於霸王龍嶄新增加的知識當中,包括了各種過去不可能進行的研究。舉例來說,霸王龍的咬力模式顯示,牠後齒的咬力是三萬五千到五萬七千牛頓(七千九百到一萬三千磅力量),比大白鯊的咬力強三倍,是澳洲鹹水鱷魚的三.五倍,異特龍(Allosaurus)的七倍,非洲獅子的十五倍。更近期的研究提高了咬力的估計值到十八萬三千到二十三萬五千牛頓(四萬一千到五萬三千磅力量),相當於目前最大的鯊魚標本巨齒鯊的咬力(第九章)。
霸王龍龐大的頭骨長度達一.五公尺,呈現蜂巢狀,上面有許多的孔洞、凹槽和氣孔減輕頭骨重量。牠口鼻部尖端的水平橫切面是U形的,使霸王龍的咬力勝過其他口鼻部呈V型的獸足龍類(theropods)掠食性恐龍。然而,和頭骨後半部的寬相比,牠的口鼻部偏窄,所以霸王龍的眼睛是朝前看,具有絕佳的雙眼視覺與立體視覺,能準確估計距離。巨大的牙齒(從牙根到齒冠頂端長達三十公分)朝後彎,像是香蕉大小的牛排刀,上面有鋸齒狀的雙刃,可以劃開肉,強化後方的隆起處。頭骨前端的牙齒橫切面是D的形狀,所以不容易在霸王龍向下咬並往後拉的時候斷裂。
那牠們都吃什麼呢?無數的恐龍骨頭上都有傷痕,可能只有霸王龍有能力刻劃下這些傷痕;有些霸王龍身上有癒合的咬傷,是其他霸王龍的傑作,甚至在臉上和脖子裡還會留下斷裂的霸王龍牙齒。顯然霸王龍會吃其他很多種類的恐龍,彼此也會打鬥。關於霸王龍主食的主要爭論在於,牠們到底是純粹的掠食者,或是主要為腐食者。和很多爭議相同,這項爭論不一定只有其中之一才能成立,大自然總是比過度簡化的論點複雜許多。大多數大型哺乳類掠食者(獅子、老虎、美洲豹、美洲獅)都同時既是掠食者也是腐食者。追捕獵物很困難,所以牠們沒有挑剔的本錢,如果找到屍體就吃,沒有選擇的時候只好追捕新鮮的肉類。甚至也有身上有其他霸王龍咬痕,且部分被吃掉的霸王龍屍體的例子,顯示牠們或許是會同類相殘的動物。
霸王龍的脖子有著S形曲線,和大多數獸足龍類相同。雖然牠的脖子比很多其他獸足龍類短,但是很結實強壯,所以當牠甩頭壓制獵物或是撕裂一大塊肉的時候,還是有很強大的力量。霸王龍令人費解的前肢只有兩根有作用的手指(常被描繪成三根指骨,這是常見的錯誤)。事實上,大多數掠食性恐龍都有三根具有作用的手指,但在主流媒體則常被顯示為有五根手指。關於這樣的小手臂有什麼功能,說法莫衷一是,但簡而言之,幾乎沒有任何作用的前肢是進階的獸足龍類常見的特徵,只是霸王龍的前肢又格外地小。更重要的是,獸足龍類的頭骨和雙顎愈長愈大的同時,牠們的手臂也愈來愈小。這顯示牠們針對「強大的咬力」特化發展,是完全利用強壯的脖子和雙顎完成獵殺。前肢手臂可能只是演化殘餘的部分,不再用來抓住掙扎的獵物。
霸王龍化石一度相當稀少,只有五件已知的部分不完整骨骼。但是在最近的二十年裡,一窩蜂的化石收藏家投入大量心力想找到更多霸王龍化石(尤其是在被命名為「蘇」[Sue]的霸王龍標本在拍賣會以八百萬美元高價賣出後),現在找到的不完整骨骼中,已經可以辨識出超過五十件個體了。我們現在在各年齡層都有例子:從寶寶到「青少年」、到青年、老年都有。所以我們發現牠們成長得非常快速,約十四歲時牠們已經達到一千八百公斤的體型,之後成長開始趨緩,每年平均增加六百公斤的體重,等達到完全成熟後,成長速度就更慢。如湯瑪斯.霍茲(Thomas Holtz)的描述,霸王龍「活得很快,死得也早」,因為牠們的生長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相反地,哺乳類要達到成熟的時間比較長,壽命也因而比較長。
面對豐富的標本,古生物學家花了很長的時間想判斷這些化石的性別。有很多人推測霸王龍有哪些生理性別差異,但是大部分都還沒有被證實。那些經常被歸因於雌雄雙形性的差異,後來都被發現其實主要是不同種族的地理上的差異。不過,有一件標本可以確定牠的性別。暱稱為「鮑氏暴龍」(B-rex)的骨頭發現於蒙大拿州,包括髓狀組織在內的軟組織保存狀態相對良好,是排卵期母鳥的特徵。
鳥類是獸足龍類群的直系後代,和霸王龍是近親(第十八章)。雖然大部分的霸王龍化石都只保存著骨頭,沒有保存皮膚或羽毛,但有些皮膚印模和覆蓋羽毛的表面看來一致。接著,在中國的義縣組地層(Yixian Formation)發現了小型的霸王龍,奇異帝龍(Dilong paradoxus),顯示牠的身體覆蓋著一層絲狀羽毛或蓬鬆的毛。在中國發現的華麗羽霸王龍(Yutyrannus huali)證明了牠的身體幾乎完全覆蓋著一層羽毛(大部分是絲狀或絨毛狀)。這兩個標本顯示,霸王龍的復原模型應該要覆蓋一層絨毛和長長的絲狀羽毛,而不是傳統描繪的裸露皮膚(甚至是《侏羅紀公園》系列冒險電影的第四集,裡面的恐龍都還是沒有羽毛)。
多虧許多標本和許多古生物學家的努力研究,霸王龍現在是掠食性恐龍當中最出名的一種,但是當時還有哪些其他掠食者呢?
源自非洲
在十九世紀末,德國幾乎在所有科學領域都被視為是領導者,其中又以胚胎學、解剖學和演化生物學為最。因為這些領域的德國科學家具有非常高的領導地位,因此包括奧斯本和威廉.貝瑞曼.史考特(William Berryman Scott)在內的很多美國古生物學家,都會前往德國進行研究所之後的進階研習,取代現在所謂的博士學位(博士學位當時在美國還不是那麼普遍)。
在傳奇人物卡爾.李察.雷普濟烏斯(Karl Richard Lepsius)的領導下,德國考古學家在埃及古物學方面有極大的進展,海因里希.施里曼(Heinrich Schliemann)在現代的土耳其西部,發現並挖掘出古特落伊城(Troy)的遺跡,並且進行了第一次邁錫尼希臘文明的挖掘。柏林規模龐大的佩加蒙博物館(Pergamon Museum)收藏了古奧林匹亞、薩摩斯(Samos)、佩加蒙、米利都(Miletus)、布里耶內(Priene)和希臘的馬格尼西亞(Magnesia)等地品相最好的文物,古巴比倫和亞述帝國的宏偉藝術品和建築,以及傳奇的埃及皇后娜芙蒂蒂(Nefertiti)半身像。
德國的古生物學發展更是領先世界。從十八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很多古生物學以及相關領域的領袖學者都是德國人,其中包括具開創精神的古生物學恩斯.崔登.馮奇陸坦(Ernst Friedrich von Schlotheim,1764-1832)、傳奇的探險家暨生物學家亞歷山大.馮洪堡特(Alexander von Humboldt,1769-1859)、早期的地質學家李歐朋.馮布哈(Leopold von Buch,1774-1853)、胚胎學家暨動物學家恩斯.黑格爾(Ernst Haeckel,1834-1919),他也是強烈支持達爾文的人之一;還有卡爾.阿弗烈.馮斯特(Karl Alfred von Zittel,1839-1904),他所編寫的教科書是流傳最廣的;以及具有極大影響力的古生物學家奧圖.宣德沃夫(Otto H. Schindewolf,1896-1971)。
有些人在德國經典的幾個地層進行研究,例如索侯芬石灰岩(Solnhofen Limestone)和候茲馬登頁岩區。但也有很多人和考古學及其他科學界的同僚一樣,前往其他國家進行探索,最常見的就是去德國在非洲的一些殖民地。舉例來說,從一九○九年到一九一一年,維阿納.雅寧奇(Werner Janensch)就帶領團隊在德屬東非(現在的坦尚尼亞)的敦達古魯(Tendaguru)地層進行大規模的恐龍化石挖掘工作,成果是完整程度驚人的長頸泰坦巨龍(Giraffatitan,過去稱為腕龍[Brachiosaurus])骨骼,現在這件標本在柏林自然博物館展出,還有屬於劍龍的肯氏劍龍(Kentrosaurus,背上是尖刺而不是薄板)等少見的恐龍。
額外資訊
保健食品 | 能量強化 |
---|
只有註冊並且購買過商品的顧客才能撰寫評價。
商品評價
目前沒有評價。